服务热线:95566信用卡热线:40066 95566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关于中行 > 中行历程
网银登录

中行重要转折点——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(1928年)

中国银行自成立起,有近17年的时间履行着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,在社会上获得了较好的银行声誉,建立了厚实的发展基础。

1927年4月18日,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,与武汉政府相对立。为加强对财政经济的统治,南京政府急于成立中央银行。自从广州、汉口中央银行经历纸币风潮后,中央银行的信用已经十分低落,想要在短期内建立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,并见功效,实非易事。中行历史悠久,又深得民众信任,时任财长宋子文想将中行改为南京政府中央银行,要求名称必须使用“中央银行”,政府股份必须多于商股。中行副总裁张嘉璈认为,中国银行已深入民心,一旦改名,必致减弱人民信任,不但无法改变十多年来与政府过于密切的关系,而且中行的基础也将被摧毁无余,于是婉言拒绝。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根基未稳和中行实力的影响,宋子文只得同意张嘉璈意见,另行成立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最高金融机关,而将中国银行改组为“政府特许之国际汇兑银行”,并保留了货币发行权。

1928年10月26日,国民政府公布了《中国银行条例》24条,明确中行经国民政府特许为国际汇兑银行。此次改组成为中行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。参照《中国银行条例》,中行《则例》和《中国银行章程》也进行了相应修改。

当选为中行总经理的张嘉璈,深知改组必将促进中行发展,当时写下了如下一段随笔:“自抗拒袁世凯停兑令起,至改组中国银行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止,经过十六年之奋斗,内则扩展业务,外则周旋抗御,兢兢业业,惟恐陨越,幸将中国银行之独立保全。一般舆论,认为中国银行与海关及邮政局并驾齐驱,成为中国组织最健全之三大机关,实亦中国资本最巨与最成功之民营股份公司。……在上海金融市场,均足与外国银行抗衡。以中国银行之奋斗经过,推及于民国以来之政治演变,若能早有巩固统一之政府,有完善健全之法律、公共机关,使主持其事者久于其位,在民间私人企业,任其自由发展,则一切循天演公例,努力推进,何事不可追步欧美,甚或后来居上。”

张嘉璈为把中行办成一个近代化、国际化的大银行,能够与外商银行相抗衡,决心锐意改革,于1929年5月27日启程出国考察,1930年3月15日回国。本次考察历时10个月,张嘉璈走访了苏联、法、德、英、美等18个国家,对中行前途影响很大。其中伦敦分理处的开办前后只用了3个月的筹备时间,便于1929年11月4日正式开业,这是中国金融机构迈步走向世界金融中心的开始,意义重大。本次考察还洽定了11家欧洲、加拿大通汇行,17家英国、美国代理行,均属当地一流的大银行和信托公司,为中行国际汇兑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全球的网络基础。此次考察还聘请了四位英、德银行专家,协助中行进行改革和开展工作,效果显著。

改组之后,中行的经营思想和业务方向发生了转变。作为国际汇兑银行,以经营外汇业务作为发展方向,力争在国外多设机构,并与多家国外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。业务方针以服务公众,改进国民生活为核心,将业务由面向政府机关转向工商业,努力争取存款,以低利资金扶助大小工商业,促进生产发展。此次方针的转变对今后几年中行业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

中国银行改组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后刊登的一则业务广告

中行当时还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,调整总处内部机构设置,撤销总司库和总司券,专设调查部,加强调研工作。调整总处领导层构成,当时中行的主要负责人共有38人,其中曾留学美、英、日、瑞士等国取得大学学位的就有20多人,有国内大学经历的有7人,外籍专家2人,其余9人则是从事金融工作多年,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。

中行作为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期间,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,一度成为国内民族金融业的基石,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银行。1936年,中行资产总额达到17.19亿元,比1927年增长了两倍多,钞票发行量为4.65亿元,也比1927年增长了两倍多。1939年,中行存款占中央、中国、交通、农民四行存款总额的57%,贷款余额占四行总额的38%。

相关服务